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在故障修复后,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校准?

91477 0 2025-09-28

wKgZPGjLYG-ALNkzAAVUNyXg1GQ620.png

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故障修复后,校准需围绕 “修复部件关联的测量链路 + 整体装置的精度验证” 展开,核心目标是消除故障(如硬件损坏、参数漂移)导致的误差,确保装置恢复至 A 级(≤±0.2%)或 S 级(≤±1%)的精度标准。具体校准内容需结合故障类型(如采样模块、传感器电源损坏) 针对性设计,以下是分场景的校准方案及通用要求:

一、按故障修复类型划分的核心校准内容

1. 采样模块修复 / 更换(ADC、采样电阻等)

采样模块是 “模拟信号数字信号” 的核心环节,修复后需重点校准信号量化精度与频率响应,覆盖电压、电流的基础测量链路:

必校参数

电压 / 电流幅值误差:用标准源输出全量程 5 个典型点(20%、50%、80%、100%、120% 满量程,如 0-400V 装置输出 80V、200V、400V 等),测量装置读数与标准值的偏差,确保 A 级≤±0.2%、S 级≤±1%;示例:更换 16 位 ADC 后,220V 电压测量误差需从修复前的 ±0.5% 降至 ±0.2% 以内。

采样率与频率精度:标准源输出 50Hz±2Hz 的基波信号(48Hz、50Hz、52Hz),验证装置频率测量误差≤±0.01Hz;同时输出 10kHz 的高频信号(模拟新能源谐波),确认采样率(如 1024 点 / 周波)是否满足信号捕捉需求,避免混叠失真。

线性度校准:对电压 / 电流进行 “逐点校准”(如每 10% 量程 1 个点),确保不同幅值下的误差均符合等级要求(如 A 级装置在 50V 小信号下误差≤±0.2%),避免修复后线性度变差(如采样电阻焊接不良导致局部量程误差超标)。

校准依据:GB/T 19862-2016《电能质量监测设备通用要求》第 5.3.2 条(采样精度要求)。

2. 传感器 / 互感器更换(CT、PT、分压电阻等)

传感器 / 互感器是 “电网信号→装置输入” 的入口,更换后需校准信号传递精度与暂态响应,避免变比误差、相位偏移引入测量偏差:

必校参数

变比误差与相位误差

电流互感器(CT):标准源输出额定电流的 20%、100%、120%(如 5A CT 输出 1A、5A、6A),测量装置二次侧电流与标准值的偏差,A 级 CT 变比误差≤±0.2%、相位误差≤±10′;

电压互感器(PT):输出额定电压的 50%、100%、120%(如 10kV PT 输出 5kV、10kV、12kV),验证变比误差≤±0.2%(A 级),避免 PT 匝间短路导致的幅值衰减。

暂态响应特性:模拟电压暂降(如 0.5p.u.、100ms),对比更换前后的暂降波形记录,确保暂降起始时刻偏差≤±1ms(A 级)、幅值误差≤±5%,避免新 PT 的电磁暂态延迟导致暂降识别偏差。

线性度与过载能力:对 CT 进行 “过载校准”(如 2 倍额定电流),确保过载时变比误差仍≤±0.5%(A 级);对分压电阻(低压场景),验证 0-120% 量程内的阻值稳定性(温度系数≤20ppm/℃),避免高温下阻值漂移。

校准依据:GB/T 20840.7-2007《互感器 第 7 部分:电子式电压互感器》(精度要求)。

3. 电源模块修复 / 更换(线性电源、开关电源等)

电源模块为装置提供稳定供电,修复后需校准电源纹波、电压稳定性对测量的影响,避免纹波干扰 ADC 采样:

必校参数

电源纹波抑制:用示波器测量电源输出纹波(如 ±5V、±12V),确保纹波峰峰值≤10mV(A 级装置要求);同时监测 “电源纹波 - 测量误差” 关联:标准源输出 220V 基波,对比电源修复前后的电压测量误差,确保纹波导致的误差增量≤±0.05%。

负载调整率验证:调整装置负载电流(如从 100mA 增至 500mA),测量电源输出电压的变化量(负载调整率≤±0.1%),避免负载变化导致 ADC 参考电压漂移(如 3.3V 参考电压波动 ±10mV,引入 ±0.3% 的测量误差)。

电压稳定性校准:对电源输出进行 “8 小时稳定性监测”,记录电压波动(如 ±5V 电源波动≤±5mV),确保长期供电稳定,避免修复后的电源电容老化导致纹波增大。

校准依据:IEC 61000-4-11:2015《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暂降、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》(电源抗扰要求)。

4. 信号调理电路维修(滤波、放大、隔离电路等)

信号调理电路负责 “信号净化与放大”,维修后需校准谐波保真度、共模干扰抑制能力,避免滤波不当或放大失真:

必校参数

谐波测量精度:标准源输出 “基波 + 单一谐波” 信号(如 220V 基波 + 3 次谐波 3%、5 次谐波 2%),验证装置测量的谐波幅值误差≤±0.5%(A 级 1-20 次谐波),避免滤波电路截止频率过低(如 1kHz)导致高次谐波被滤除(如 7 次谐波测量值为 0)。

共模干扰抑制:施加共模电压(如 220V AC,模拟地电位差),测量装置在干扰前后的电压误差变化,确保共模抑制比(CMRR)≥80dB(A 级),避免隔离电路维修后共模干扰引入 ±0.1% 以上的误差。

放大电路增益误差:对小信号(如 1V 谐波分量)进行放大后测量,验证放大电路的增益误差≤±0.1%(A 级),避免运放更换后增益漂移(如原增益 100 倍变为 99 倍,导致小信号误差 ±1%)。

校准依据:GB/T 14549-1993《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》(谐波测量要求)。

5. 软件 / 固件升级(算法优化、功能新增)

若故障修复涉及软件(如暂降检测算法修正、谐波分析逻辑更新),需校准算法依赖的测量参数,确保软件优化不引入新误差:

必校参数

暂降检测逻辑:模拟不同暂降场景(0.3p.u./150ms、0.7p.u./500ms),验证装置对暂降的 “识别准确率”(≥99.9%)、“幅值误差”(≤±5%)、“持续时间误差”(≤±20ms,A 级),避免算法修正后漏判 / 误判(如将正常波动识别为暂降)。

谐波分析算法:对间谐波(如 1.5 次、2.5 次)进行测量,验证软件对间谐波的识别精度(幅值误差≤±1%),避免固件升级后间谐波计算偏差(如将 125Hz 间谐波误判为 2.5 次谐波)。

数据一致性:对比升级前后的同一组标准信号测量数据(如 220V 基波、3 次谐波 3%),确保误差变化≤±0.05%,避免软件参数配置错误(如采样系数录入错误)。

二、故障修复后的通用校准要求(全装置验证)

无论修复何种部件,最终需通过 “系统性验证” 确保装置整体精度合格,避免局部修复导致的连锁误差:

1. 全参数覆盖校准

对装置的核心测量参数进行 “全流程校准”,确保无遗漏:

参数类别 校准内容 A 级装置误差限值
稳态参数 电压幅值、电流幅值、频率、功率因数 电压≤±0.2%,电流≤±0.5%,频率≤±0.01Hz
动态参数 谐波(1-50 次)、闪变(Pst/Plt)、不平衡度 1-20 次谐波≤±0.5%,Pst≤±5%
暂态参数 暂降幅值 / 持续时间、暂升、中断 幅值≤±5%,持续时间≤±20ms

2. 现场比对验证

实验室校准后,需在实际安装场景(如新能源场站并网母线、变电站 10kV 母线)进行 “并联比对”:

与 “经溯源的标准装置”(如 Fluke 438-II,0.1 级)同步采集数据≥24 小时,统计两者的误差:

电压幅值偏差≤±0.1%、谐波偏差≤±0.3%、暂降事件匹配率≥99%;

若现场误差超出实验室校准结果(如实验室误差 ±0.1%,现场 ±0.3%),需排查环境干扰(如电磁、温度),并重新校准。

3. 校准记录与溯源

生成专项校准报告:包含 “故障类型、修复部件、校准参数、标准设备信息、误差结果”,重点标注 “修复前后的误差对比”(如 CT 更换前电流误差 ±0.8%,更换后 ±0.1%);

标准设备溯源:校准所用的标准源(如 FLUKE 61500)、功率分析仪(如 YOKOGAWA WT3000)需具备有效期内的《计量校准证书》,确保校准结果可追溯至国家基准;

存档要求:报告电子版与纸质版存档≥3 年,作为后续故障排查、周期校准的依据。

三、特殊场景的额外校准(如新能源场站装置)

若装置用于光伏、风电等新能源场景,故障修复后需增加新能源专属参数校准,匹配其特殊监测需求:

低电压穿越(LVRT)参数:模拟 LVRT 场景(电压跌落至 0%/150ms、15%/200ms),校准装置对 LVRT 过程的 “电压跌落深度”“持续时间”“恢复时间” 的测量精度,确保符合 GB/T 19964-2012(光伏)、GB/T 19939-2005(风电)的要求;

宽频谐波(0-20kHz):新能源变流器会产生高频谐波(如 10kHz),需校准装置对 20kHz 以内谐波的测量误差(≤±1%),避免采样率不足(如 256 点 / 周波)导致高频谐波失真。

总结

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故障修复后的校准,核心是 “靶向校准修复部件,全面验证整体精度”—— 先针对修复的硬件(采样、传感器、电源)或软件(算法)校准关联参数,再通过全参数覆盖、现场比对确保装置整体符合等级要求,最后结合应用场景(如新能源)补充专项校准。只有通过 “部件 - 整体 - 场景” 的三层验证,才能彻底消除故障残留误差,保障装置后续监测数据的可靠性。

审核编辑 黄宇

  • 随机文章
  • 热门文章
  • 热评文章